日记

梦20201007

我和妻子带着孩子旅行,入住一家酒店。退房的时候,老板临时涨价,朝我们多要钱。一番争吵,我们夺门而出。跑了很远,发现行李箱丢了。然后我报了警。警察调取监控,帮我找到了偷偷拿走我的行李箱的人。找回了行李箱,我们继续出发,又跑到一个废弃的居民楼里。好像还有人在追赶我们。这座楼里没有灯光,我骑着摩托车在楼道里穿梭,终于从另一个出口逃了出去。我们沿着公路到了一座山上,山脚下有一座高大的牌坊,上面写着“银丝铁线”四个字。牌坊旁边还有很多古建。我们正在到处闲逛,很多人从山上急匆匆地下来。他们说马上会有山洪的危险,必须立即从这里撤离。我们随着人流往回走,来时的路已经变成一片望不到边的汪洋(《千与千寻》里的场景)。水面阴云密布,波涛翻滚,几条船飘飘摇摇,等着渡人。他们要价很贵,连最破的一条船都要很多钱。我还在犹豫,别人就争先恐后地上船了。几条船很快就满了。

33岁

今天是我33岁生日。以前认为30岁很遥远,可转眼而立之后又三年了。这几年庸庸碌碌,只是觉得时间过的快,想做而没做的事情,做了却没做成的事情,越积越多。因此慢慢变得懒惰,似乎甘心去做那条咸鱼。我也知道,人要清楚认识自己的局限性,走适合自己的路,也要适当地放弃一些梦想,踏实一点。我劝解别人的时候最爱拿出这一套说辞,可偏偏说服不了自己。我无法接受我是一个普通人的既定事实。我搞砸过很多事,我的性格有很大缺陷,有一堆人看不上我。但我不在乎别人的评价,也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难受。我痛苦的是我的时间没有利用好,我没找准自己的方向,我还不够努力。

到这个年龄就不必再对自己说什么励志的话了。我掌控不了时间,掌控不了他人,甚至连自己都掌控不了。对于成年人来说,无能为力是一种常态。真实的生活不是考试,你努力学习就会有好成绩。恰恰相反,很多时候你越努力,事情越糟糕。因为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即便心灵鸡汤一点,努力也只是达到目标的众多因素中的一点,众多环节中的一环。它远远不是全部,有更多的东西比它更有用。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你不努力,还能做什么呢?事事以一种功利主义的心态去做,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去看一本书,不是为了积累阅历,卖弄知识,就单纯地享受阅读时的片刻宁静。学一门语言,不是为了和人交流,当作谈资,就单纯地给自己多开一扇看世界的窗。我不希望我的努力有用,我希望它永远都用不上。哪怕是做这些无用的事情,只要认认真真地去做了,我也会非常开心。我现在只怕我还不够自律,没有尽力去做世俗眼光认为的无谓的事。

在未来尽量把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规划好、利用好。不说空话,不做空想。三十三岁也不晚吧。

我为什么关闭博客评论

从上一篇日志开始,把博客的评论关掉了。在此之前,我已经在后台开通了自动关闭一个月以上文章的评论功能。这并不是什么艰难的决定,这个博客近几年没有收获多少评论。仅有的几条评论也全是尚在坚守写博的同仁们的互相鼓励,这样的评论与其说是沟通交流,不如说是报团取暖,没有太大的意义。博客在今天已经走到了末路,失去了生命力。写博客越来越成为一种自娱自乐的行为。在专业的文字创作者之外,没有多少人愿意用键盘敲敲打打记录自己的生活,更没有多少人有耐心看这样长篇大论。

十几年前,互联网兴起的初期,博客是新潮,是时尚,堪比今天的抖音快手之流。那时候韩寒、徐静蕾是博客时代的流量明星,他们随便一篇在网上就有千呼百应。十几年后的韩寒不再写字了,成了一位水平还可以的商业电影导演。同样蜕变为导演的徐静蕾则从大众的视线里消失,鲜见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算得上是曾经的四小花旦里最低调的一位。现在回想起来,00年代是非常可爱的一个年代。那时候博客开启了互联网民主,任何人都能堂而皇之地激扬文字,指点江山。虽然公知横行,恨国成为一时的风潮,但我们毕竟在那个开放的时代学会思辨,慢慢成长,至少我个人是这样的。

时代在变,大众喜爱的阅读对象也从文字变成了如今的短视频。请注意是“短”视频。我们都知道在这样的快消时代,信息是碎片化的,是泛滥的,是时常在瞬间湮灭的。像头条和抖音这样的APP靠算法为受众推荐信息,它们把一般人的审美能力一点一点剥夺了。在这样的背景下还在坚持写博客,无异于自说自话,又怎么可能有人跟你真诚交流呢?

互联网文化一直在极速进化当中。用传统的眼光来看,我们很难理解一样事物不过十多年的时间就从潮流顶端跌落到谷底。要知道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年的时间里几乎都在用一成不变的语言和方式记录他们的历史。我们这一代人显然失去了这种能力。未来的人们如果要了解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是否还有文字可以参考,是不是只能看到现在的视频?抖音快手里的世界是我们的真实世界吗?

每一代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都会变得守旧、落后,这是历史的规律。我很难接受公众号,短视频这样的东西,虽然我也试着去了解、理解,但那只是出于探索未知,并非天然接受。我还是愿意写博客,有一搭无一搭地写下去,这才是我觉得舒服的记录生活的方式。只是为了记录,所以评论就不重要了。

你好,2020

两个多月没有更新,再更新时已经是新的一年。过去的一年对我来说是迄今为止消逝最快的一年,好像是视频开了倍速。记不得每个月,每一天发生了什么,反正日子就这么安静地过去,日历一下翻到了2020年。小时候对一件事印象很深,有一个同学穿着一件时髦的T恤,后背上印着一个地球的图案,地球下面是“迈向21世纪”几个字。彼时我觉得这样的衣服很酷,一个孩子眼里的二十一世纪是遥远的,也一定是美好的。可在漫不经心之间我们的二十一世纪已经过去了五分之一。以现在的医学水平来说,“迈向22世纪”肯定与我无关了。

面对新的一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话想说。因为这一年注定和过去的一年,过去的很多年都一样,必定还是波澜不惊。我也知道自己一定在这样的日子里,一点一点变得衰老。最近我甚至开始思考,未来退休了该去哪里旅行,身体不好了有什么养老院可以住。我看电视的时候,只看新闻;我听那些旧时代的歌,讨厌流行的东西;我不想说话,只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看书。我已经开始预习平庸和衰老。

一个人越早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越好。看清自己,你才会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也就是那些过去被你称作梦想的东西。这个世界的大部分都是我们个人无法理解,也无法左右的。够格做一个平凡的人就是天大的幸运了。我并不消极,事实上我一直在督促自己更加自律,时常给自己定一些可以实现的小目标。我做这些的目的,不是为了挣钱,不是为了所谓的事业,更不是为了自我安慰。我不是一个伟大的人,但我至少还是一个人,我愿意承认自己的平凡,但我不想被平凡的日子淹没。即使日子真被开了倍速,1.25x、1.5x或是2x,我还是想努力抓住它。

在网上看到过那个著名的“扯淡碑”,明代的一位古人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上了“扯淡”,“再不来了”这样的字。来与不来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被选择,谁能够替我们做这样的决定呢?我想对我的2020说,既然来都了来了,哪怕吃苦受累还是要面对,哪怕是不勇敢地面对。前几天我看了一个视频,一位大姐在农村葬礼上把唢呐吹得声情并茂,极具感染力。有人这么评论,“唢呐吹得真好,真希望自己的葬礼也能请到这样的班子”。我被这样的话逗笑,也被这样的话感动。据说黄霑在世的时候就为自己的葬礼选好了曲子,那是他为电视剧《楚留香》写的歌,里面这样写道:

人生休说苦痛,聚散匆匆莫牵挂,未记风波中英雄勇,就让浮云轻抛剑外,千山我独行,不必相送。

如果我死了,请也为我放这首歌,请也给我请一个会用感情吹唢呐的班子,请把我的骨灰撒到大海里。这都是以后的事,在这之前我还是会努力活下去。

梦20191019

我和妻子带着两个孩子在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旅行,正好遇到了一个看起来很熟悉的人,长着李静睿样子的任晓雯。(她明明是李静睿,在梦里我为什么非要叫她任晓雯呢)我说,您是任老师吧?她点头承认。我特别激动,悄悄告诉我的妻子:这是我最喜欢的作家。我跟李静睿说,能和您照张合影吗?她没有直接拒绝,只是说回头再照吧。

我看她身边跟着一名男子,样貌看起来也很熟悉,却不是他的老公萧瀚。后来我认出来,他是著名学者朱大可。我心里一大堆问号,他们两位也不是一个年代的人啊,怎么会一起旅行呢,为什么李静睿没带她的孩子和老公呢。我们沿着湖边一直走,李静睿他们对我们的态度慢慢好了起来,还不时逗我们的孩子。一边玩,我还一边惦记着合影的事,心想合适的时间一定要再提一下。

再后来我们一起到了山上的一家酒店。李静睿和朱大可来我们的房间,给我的孩子送吃的。孩子一边吃一边笑,特别开心。我还是没有找到合影的机会,李静睿和朱大可都消失了。妻子说,她给了你一本签了名的书。我看到扉页上的字密密麻麻的,字体也不太好看,内容根本看不懂。

生活是美的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蒋方舟的一句话,颇有感触。她说她在过去十年最重要的决定和最大的成就是“维持一种不变的、学生式的生活方式”。我想到自己基本上也是如此。虽然工作九年,早就结婚生子,但除了中年发福之外,现在的生活和学生时代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工作性质决定了我常年在外,一直过一种和学生时代差不多的集体生活。上班虽然精神上比较紧张,有时候也特别累,但下班之后有比较充足的时间由自己支配,可以安安静静地看会儿书,学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不想变得市侩油腻的话,几乎可以一直以这种自己最舒服的方式过下去。

时间上相对的自由可以让自律的人更加自律,也可以让消沉的人更加消沉。我知道很多人在海上的时候下班只看电视剧、打游戏,在陆地休息时又只会吃吃喝喝。大部分人并没有把利用好自己的时间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还期待一个更好的自己,当然要像个学生一样自律,哪怕没人监督。我们想变成什么样,全在于自己怎么选择。对于生活不那么窘迫的中年人,保持一种学生式的生活需要充分自由的外部条件,更需要内心有坚定的想法。拿我自己来说,在这样一个几乎是文化荒漠的环境里,做任何和求知有关的事情,都必须先学会无视他人奇怪的眼神。我看书的时候,有人直言“又在这儿装”。我学会儿日语,还要偷偷摸摸等到下班后办公室里只剩下我一个。我看个英文网站也要接受别人的戏谑。

无视别人不那么容易,想要逃离中年人无聊的社交更难。成年人无法像学生那样独善其身,工作中难免要和很多人打交道,寒暄客套、喝茶饮酒都是必修的学问。很多人就是因为这些东西一步一步丧失了身上的学生气和纯真。这是一件值得庆幸,又值得惋惜的事情。因为我们必须学会世故才能够融入周遭,得到肯定和机遇,也因为变得世故而逐渐陷入庸俗。哪一个更重要,对很多人来说是不言而喻的。于我而言,我更珍视思想上的自由和真实,不必做违心的事,说违心的话。这似乎像极了童话,但如果还保留那份童真,童话当然可以听到永远。

去年到今年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因为很多问题折磨自己,连“生活本来就不可能事事如愿”这样的道理都想不明白。现在我也不敢说自己想通了,目前的工作远离家庭,枯燥乏味,似乎一眼能看到尽头,但既然改变不了,那为什么不在现有的环境里让自己多一些进步呢?一个人可以不受制约,以学生式的单纯面对世界,那是他的福气啊。我想到了关于廖智的那句话——生命美得让人流泪。我觉得失去双腿的她是美的,正如我觉得残缺的生活是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