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书单

1.格非《江南》

茅盾文学奖常常遭受非议,这种正统的文学奖选择面非常窄,传统文学之外的东西几乎不会出现在它的视线里,但它选择的文学作品的质量还是值得肯定的。如果遇到了书荒,无脑地选择一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至少不会上当受骗。格非的作品,又有茅盾文学奖加持,这部《江南》自然而然进入了我的书单。

《江南》三部曲的前两部里,陆侃、陆秀米、谭功达三代人都可谓痴人,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胸怀理想主义的人。这样的人对信念过于执着,不了解人性,或者了解人性却又不屑于屈从人性,所以无论任何时代都要碰壁。他们都希望创造一个桃花源或乌托邦,可是看看花家舍的命运就知道,这样的桃花源或乌托邦只存在于理想主义者的梦境里。花家舍在清末沦为贼窝,六十年代又成了1984式的恐怖社会。郭从年与老大哥何其相似,小韶的结局也只是比茱莉亚略好。单纯的理想主义从来不会成功,必须用肮脏的手段的来实现它。可一旦如此,理想主义也就被玷污了,必然会不自觉地去戕害人性。

前两部讲个人理想主义的幻灭,第三部讲的是整个社会的理想主义的幻灭。在离我们最近的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化。爱情不可靠,亲情不可靠,道德感也没有了,未来不值得期待。所有人都活得不开心,“以忧卒”是众人的宿命。故事的主人公不再相信乌托邦。花家舍也经历拆迁,成了纸醉金迷的温柔乡。起初我以为只有谭端午一个人生活在落寞和痛苦当中,到了最后我才明白他的妻子也一样,他的那些或显贵或贫贱的朋友也一样,无一例外都在时代当中浮沉,被侵蚀、浸泡,直至腐烂。中国过去的文学一直在讲幻灭,无论是《离骚》,还是《红楼梦》、《金瓶梅》,甚至不入流的《肉蒲团》都在讲幻灭,讲礼乐崩坏,讲个人自知或不自知的悲戚。这是文字之中、人类命运里一条若隐若现的线。你追求快乐,必然会因为快乐不可得而痛苦。你追求到了快乐,又必然因为追求这个过程的终结而痛苦。

《江南》是一部奇书,它写现实主义又不完全是现实,故事里处处魔幻,但它又不是乡土式的魔幻现实主义,因为看似不合理的主人公都让人有极强的代入感。提起江南,人们联想起来的都是各种美好的词汇,格非的江南寄托的显然不是这样的美好。他描绘的是一个几代人孜孜以求,却又始终千疮百孔的乌托邦,以及这个乌托邦继而崩塌的悲剧。这三本书篇幅宏大,文字也透着作家的才气。能回归传统,寻根汉字本源,这是中国作家最好的出路。格非探讨的话题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也是不多见的,但这一部鸿篇巨制显然还不够精致,缺少打磨。比如《人面桃花》里反复用“上下披拂”,《山河入梦》里又一再用“麦秀黍离”,前两本写到性爱的姿势都比喻为“波浪”。毋宁说作者词汇贫乏,倒不如说他还不够细心。至于像“刺杀湖广巡抚”这种穿越式的谬误,更是连编辑也难辞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