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没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象一个场景。
我生活在原始社会,是某个部落的一员。我年轻力壮,善于打猎。有一天我抓了一只麋鹿,而部落里的其他男子却一无所获。我是否要跟大家一起分享这只麋鹿?我给大家分享了,某次打猎我也空手而归的话,我就可以理直气壮地享受别人带回的猎物。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大家吃完这只麋鹿之后,接下来几天运气都不太好,所有人都猎不到任何东西,整个部落就要集体挨饿。如果我把麋鹿藏起来,在鹿肉腐坏之前,我可能好几天都不用担心食物的问题,别人有没有吃的就和我没关系了。我独占自己收获的生活资源,然后在集体中又使用别人分享的生活资源,如此我个人的生活质量一定是最好的。我一个人这么做,对部落的影响很小。但如果所有人都这么做,这个部落很快就会崩塌,人人面黄肌瘦,被老虎、豹子什么的一个个吃掉。
根据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生活方式是协作劳动,共享生活资源。在想象中的场景里,那个“我”的选择大概率是跟部落里的所有人分享麋鹿。这种分享是原始社会的基础,同样也是现代社会的基础。人类社会虽然在发展,但更多体现在生产效率上,社会最基本的结构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当然现代社会里的分享不是以分割麋鹿的那种方式进行的,我们基本上是以分工来实现分享。比如农民会生产粮食,不会生产农用机械;而工人会生产农用机械,却不会生产粮食。他们都可以用自己生产的东西,从对方那里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在一个庞杂的现代社会里,所有人都在生命进程中不停地创造,社会有一套机制给他们创造的产品定价。人们凭借这个价格标签,去销售自己的产品,拿自己的产品交换别人的产品。一个现代社会就是由这种价值共享组成的。我们也可以把这种价值共享算作一种集体主义。
我并非一味肯定这种劳动成果共享式的集体主义,没有给个人主义留下充足空间的集体主义也绝对不能长久。比如在上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农民以公社的形式,在一起吃大锅饭。人与人之间的劳动价值没有体现合理的差异,很快这个大锅饭也就吃不下去了。即使在集体主义当中,不同群体之间的价值评估也存在必要的不平衡。比如我们国家一直存在的工业和农业的“剪刀差”,农民辛苦从黄土地刨出的粮食和工业产品相比定价太低了。这种不公平对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在当时工业只有不停地从农业攫取资源才能够快速发展。维持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集体主义中不同群体之间的相对平衡,这是现代社会运转的奥秘。
健康的社会肯定是多元化的,要允许个体在集体中需求个体利益的扩大,只要这种扩大是受制约的,有边际的。这对社会的发展是有益的。这些价值创造突出,利益分享优先的个体会起到明显的导向作用,吸引集体内的其他人付出更多努力,创造更多价值。这并不能称之为内卷化,因为如果集体中的每个人都致力于创造价值,那么集体生产出的资源总量必然是持续增长的。哪怕是最落后的个体,他的绝对获得也肯定是一直增加的。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要带动后富。
社会的有效运转还是要依赖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相对平衡,要有集体主义来分享资源,聚合个体共同抵御灾难;也需要个人主义在集体中间起到引领作用。我们的体制在集体创造上有很大优势,也乐于宣扬集体主义,很多时候对个人的褒奖也是把他们放在集体中来论述的。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受自由思想的影响更大,他们更在意个人的权利,反感这种传统的做法和僵化的文宣。这种矛盾才是未来的隐忧。最近的很多争论都因此而起。抗击疫情时该不该强调女性医护人员作为女性的牺牲?该不该给女性医护人员剃光头并大肆宣扬?一系列非常规的管制措施是不是限制了个体的自由?这些问题在以前根本不能称之为问题,然而现在却不得不让人去正视。自从有了人类社会,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就在一直博弈。博弈如果没有结果就不会有此胜彼败,只会有黑与白的融合,所以我不希望任何一方胜出。极端的集体主义会走向极权,个人没有任何自由;极端的个人主义也会走向覆亡,人们被彼此的欲望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