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胡适,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
胡适是近代史上一个争议人物。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他一时享有盛誉,1949年后却在大陆被树立为反面典型,饱受批判,远在台湾的胡适对此也耿耿于怀。前几年民国热的时候,胡适研究的热度也跟着起来,最近整个社会思潮回转,胡适在不少人眼里又成了一位无耻文人。任何一位历史人物都是复杂的,简单地拿好人或坏人,革命或反动作为标准来评判,都很难得出准确的结论。
我在这本书里有不少收获,最重要的是了解了胡适对五四运动的态度。胡适认为五四运动对整个文化运动是一项历史性地干扰,把文化运动变成了政治运动。他继而认为,因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各党派认识到了青年的政治力量,把争取青年知识分子的支持当作宣传的重点,其结果就是“人人都对政治发生了兴趣”。胡适的超政治构想的文化运动和文学改良运动的影响被“大大削弱”了。
胡适坚信“只谈文化,不谈政治”的理念,他那篇《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更是尽人皆知,是人们谈起新文化运动时绕不开的话题。他希望能够靠知识分子推动远离政治的纯粹的文学革命和文艺复兴,从而实现中国社会的变革。有良心的人很难说胡适这样的理念就是错误的,但是当一个国家积敝严重,在文化、经济、科技上都要被时代抛弃时,如果还抱有“不谈政治”的执念,只能说这是知识分子的幼稚病。这就犹一个人明明病入膏肓了,你偏偏不让他服药、做手术,只说“您保养好身体”。胡适终其一生也没能远离政治,无论是担任驻美大使,还是跃跃欲试,想要参加总统选举,抑或是和蒋介石维持几十年虚伪的“君臣谊”,作为政治人物的胡适都要比作为学者的胡适更活跃。
胡适在学术研究上涉猎很广,他对中国哲学、中国文学史、历代小说,尤其是《红楼梦》均有开创性的研究。他对民主和科学的看法也比当时的陈独秀、李大钊更为全面和理性。在《文学改良刍议》这篇文章里胡适提出八条建议: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可以看出从五四开始,中国文学正是沿着胡适擘划出的方向前行的。可惜胡适在学术上、文学上往往浅尝辄止,他有清晰的文艺理论,并没有丰硕的文学成果和学术成果。鄙夷政治,又深陷政治,这大概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宿命,胡适也逃脱不了。在我看来,胡适是被时代耽误的人,他本来可以成为更好的学者。
2.阎明复《阎明复回忆录》
阎明复的父亲阎宝航是中共最具传奇色彩的特工之一,三四十年代深受蒋介石、宋美龄、张学良的信任,在国民政府担任要职,国民党高层内交际广泛。但是他却加入中共,并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获取了很多重要情报,保护、营救了一大批地下党员。这样一个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在文革初期就被打倒,迫害致死,骨灰至今还下落不明。
阎明复本人的经历也非常曲折,他曾经在中央办公厅翻译组工作,在很多重要的历史性场合为中共领导人担任俄语翻译。他文革中也被打倒,坐牢七年,因为坐牢期间必须面对狱门一侧睡觉,出狱的时候甚至脸都变形了。阎明复在八十年代曾经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统战部部长,是当时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这颗新星却因为八十年代末的一场风波黯然陨落。虽然两年后阎明复复出,担任民政部副部长,但他的政治生命可以说此前已经宣告结束了。
这本书最具价值的部分有二。一是阎明复饱含深情地回忆父亲,以及自己小时候的生活,为读者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视角。比如我们一般说阎宝航深受蒋宋的信任,也只能举例他曾经担任新生活运动总干事。阎明复在书中提到,宋美龄曾把自己的汽车送给阎宝航,阎明复还坐过那辆漂亮的小汽车。这些细节都是对我们已知历史的详细注解,如果不是亲历者自己讲述,别人也很难得知。二是阎明复曾承担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的俄文翻译,是中苏关系变迁的亲历者。但是作者在写这一段的时候下笔却很谨慎,他强调自己当时只是翻译,并不像一般回忆著作的作者那样习惯性地夸大自己的作用。阎明复对中苏关系变迁的回顾,完全可以当作学术性的文章来读,虽然和前面个人化的回忆有相比较,略显枯燥,但作者的态度是严谨、负责任的。
这本书写到八十近代初作者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工作经历就戛然而止。据说剩余的部分作者还会续写,但当前的政治环境里恐怕没有出版的可能性了。还是希望后来人能够有幸读到,只有诚实地面对每一段历史,我们才有底气去说“道路自信”。
3.金宇澄《繁花》
这是一部非典型的小说,在我阅读之前就听说过它的名头,读完却说不上有多么欣喜。如果以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作为标准来看,这本书当然算得上其中的佼佼者,可作品本身在我看来还是有点雕琢不够,略显粗粝。
这本书里作者用沪语营造出一种新鲜的语感,尝试必然不可能成熟。全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字—“不响”,几乎翻几页就会发现“某某不响”这样的字眼。初看感觉用得很妙,到处用、一直用就显得语汇贫乏了。就这两个字,有一堆读者在拼命地夸,我甚至都不由得怀疑起自己的审美。现在网络上没有理性探讨文艺作品的环境,好像某个作品好就全然是好,没有一丝瑕疵,不容任何人质疑。这本书的缺点我也不敢说太多。总之作者跳出了翻译腔的影响,从中国传统文学里汲取营养,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尤其是写沧浪亭一段,简直就是一篇明清小品文。如前所述,开创性的东西肯定不会太成熟,但有时候见证成长也很美好。
在我看来,胡适并没有被时代耽搁,反倒是时代成就了他。因为当时读书人少,可流传的也少,后世的人想了解那个时代必须通过他们。就像很多新兴产业因为缺少竞争对手,才更好的存活。
我也喜欢看书,纸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