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书单

9月是一个让人懒惰的月份。秋高气爽,云淡风轻,适于遐思与远足,反倒没怎么看书,随便一记吧。

1.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

刘亮程的散文有浓重的魔幻色彩,不是那么真实。过去看过的散文多是充满诗意或深情的,我从没想过散文也可以像刘亮程这样写,读起来一点也不轻松。这和魔幻现实主义的小说并不一样,小说往往通过这种魔幻色彩营造读者对一个陌生世界的疏离感,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字吸引力。但是到了刘亮程的散文里,我个人在阅读的时候只是感觉过于虚构。也有可能是因为我有农村生活的经验,所以更在意一些细节吧。新疆散文作家里,我还是更偏爱李娟。

2.尤金•罗根《奥斯曼帝国的衰亡》

作为曾经的东亚病夫,我们对西亚病夫的遭遇更能感同身受。一百多年前庞大的奥斯曼帝国开始衰亡,它逐渐丧失了自己多数的国土,从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到在欧洲的领土只剩下一隅,如今只能勉强自称欧洲国家。

近代国家多数建立在民族认同的基础上(除了美洲从殖民地独立的一些国家),甚至连意大利、德意志这样的国家也是在“民族国家”这样的基础上重生的。奥斯曼帝国在民族、文化、宗教上过于多元化,因此衍生出各种繁杂的问题。这个靠武力拼凑出来的国家并没有强大的向心力,有着“哈里发”称号的奥斯曼苏丹甚至无法粘合同为穆斯林的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

除了这些内部因素,奥斯曼帝国也像大清帝国一样面临列强的觊觎。英国从它手里夺走了埃及,对中东还垂涎欲滴。法国把北非海岸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沙俄以东正教的正统自居,对伊斯坦布尔念念不忘,想要恢复拜占庭的荣光。孱弱的奥斯曼帝国和大清帝国一样不时地玩“以夷制夷” 的把戏,刚刚和德国结盟,又幻想以“中立姿态”来要求沙俄保证自己的领土完整,其幼稚程度不比中国的清廷少多少。这个庞大的帝国在一战中选错了阵营,面对英法沙俄这些心头之患,可以说奥斯曼根本没有其他的选择,它必须站在德国那一边,“中立”更是无稽之谈。

一战加速了奥斯曼帝国的瓦解,这样一个通过裹挟阿拉伯人吞噬基督文明建立起来的大帝国,在其国势衰微的时候也只能瓦解。欧洲不会允许一个异教徒国家在自己的身边酣睡,过去他们没有力量和奥斯曼的铁骑较量,当这个老牌帝国问题丛生的时候,他们当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显然要更幸运,我们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国家,民族矛盾并不突出。我们也面对着沙俄等帝国主义的领土野心,不过失去的广袤的土地并不是文明的核心区。一衣带水的日本轻装上阵,率先完成文明蜕变,从中国咬下台湾,但我们文明的体量要远大于日本。躲过日本的两次撕咬,我们这个国家就不再有亡国灭种的危机了。奥斯曼帝国是一个优秀的样板,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国家只剩下汉地十八省或者更少吗?

现在的土耳其还有它的骄傲,叙利亚的乱局里有它的身影,甚至它还在新疆问题上屡屡发声。但埃尔多安的土耳其顶多也只能做一个地区大国。

3.马伯庸《显微镜下的大明王朝》

从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开始,国内史学界(或许根本算不上史学界)开始流行两种写法。一种是见微知著,常常只是写历史上的某个片段,生造所谓的“蝴蝶效应”,就此以为自己发掘出历史的奥秘;另一种是借古讽今,先是有了某个结论,然后借用历史故事暗讽时事,甚至一些官媒也自鸣得意地这么搞。显然第二种性质更加恶劣,一个民族不能严肃地对待自己的历史,把历史当作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是何其可悲的。

马伯庸的这本书犯的是第一种病,显微镜下观察一个王朝不就是管窥蠡测吗?不过这本书也并非全无好处,就笔触细腻,能把复杂的历史故事讲得生动有趣且有条理来说,马伯庸是第一流的。如果不把它当作严肃历史读物来看,这本书也还说得过去。

我个人一向不太喜欢这种当年明月风格的书,也不推荐大家拿这样的书来当作历史入门。历史的有趣不源于文本本身的趣味性,而是来自于爱好者对历史的热情。如果你真的喜欢历史,《史记》、《资治通鉴》这样的大部头读起来也同样有趣。

2个评论

  1. 《显微镜下的大明》这本书,我最大的印象是……

    穿越到哪里,都不是什么好事情。

    1. 我们是最幸福的人,可以生活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所以,忘了穿越这件事吧。想穿越也要向未来穿越。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