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哪吒》

前天一个人带孩子去看了动画电影《哪吒》,总的来说是一次完美的观影体验,如果不考虑小朋友只看了一半的话——她津津有味地吃完一小筒爆米花,就在我怀里睡着了。受孩子妈妈的影响,我也看了不少动画电影,当然以迪斯尼、皮克斯为主,还有少量日本的,国产动画电影基本没看过。在我印象里,国产的动画电影多数都是《喜洋洋》、《熊出没》等电视动画的电影版,完全是给小孩子看的。原谅我对国产动画的偏见,我觉得主要责任并不在我。前几年孩子妈妈给我推荐过《魁拔》,我看了一点,不太能看懂。《大圣归来》我也看过,并没有觉得有多么出彩。那这次的《哪吒》为什么让我这么惊喜呢?

首先,情节设定比较大众化。无论是哪吒、李靖,还是元始天尊、太乙真人、申公豹,这些人物和他们的背景,观众都不陌生,很容易快速走进故事里去。这个非常关键。像我以前看《魁拔》的时候,一开始就被它完全架空的世界体系给拦住了。如果一般观众要花费很多精力去记住、理解一个故事的背景才能开始接受故事本身,那这个故事就很难吸引人。大众艺术品的创作者首先要认识到大众是懒惰的、庸俗的,然后才能创作出受众较广的作品。在这一点上《哪吒》是非常成功的。

其次,还是情节设定的问题,《哪吒》比较尊重观众的智商。虽然说大众在审美上是趋于庸俗、懒惰,更愿意无脑地接受,而不是思考,但大众并不傻。我们过去的一些动画电影可能一开始就把目标受众限制在少儿这一范围,故事情节无比低龄化。可他们并没有弄懂一个事实,孩子不是大人的幼稚版本,孩子和成年人的情感是相通的,喜怒哀乐他们一样都不少。唯一不同的是,成年人因为名利欢喜或伤忧,孩子可能只是因为一个小小的玩具。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很多动画电影为什么失败,而《哪吒》为什么成功。真正优秀的动画电影是可以老少通吃的。

这部电影的成功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它添加了很多我们熟悉的喜剧元素。比如说,哪吒从家里逃出来的时候,街上的人乱成一锅粥,拼命找地方躲起来,那个抬棺材的人,把死者从棺材里扔出来,自己躺进去。还有那个满脸络腮胡的壮汉总是发出少女般的尖叫。这种无厘头的情节可能没什么深意,但是观众就是吃这一套啊,我们从小到大不就是被周星驰的这种幽默熏陶出来的吗?让人由衷地发笑很不简单的。

当然这部电影肯定也有缺点,以我不专业的眼光来看,哪吒这些主角的动作和表情调得很好,但是到了李靖这样的配角身上就有点马马虎虎了。印象最深的是李靖决定去求陈塘关的百姓来参加哪吒的生日宴,转身离开时,那个背影踽踽独行的动作之僵硬和电影制作方宣传的“制作3年,修改66版”是不太相符的。作为观众也不能这么吹毛求疵,电影市场越繁荣,精品就会越多。我们应该宽容地看待每一个用心的作品。过去我们有一个错觉,认为中国的电影只有数量,没有质量,好多电影空有虚高的票房,完全是烂片。其实质量是靠数量来支撑的,我们今天之所以觉得唐诗宋词元曲多好,好像每首都好,只是因为更多不完美的作品已经被跟着时间大潮一起流逝了。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优秀电影涌现出来,这种现象肯定不是孤立的。说一句体现党员思想先进性的话,民族复兴则文艺也必然复兴。

6个评论

  1. 我倒是觉得像《哪吒》《大圣归来》这些作品有点老套了,中国其实还有很多优秀的民间故事,比如《熊娘婆婆》之类的,也适合改编成电影的

  2. 然后现在网上就有一大群媒体平台宣传《哪吒》破XX亿,也有一大群宣传导演饺子的。
    我还没看,口碑和票房的确牛逼。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