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阳台上》

这部电影改编自任晓雯的同名短篇小说。任晓雯可以说是我近几年唯一喜欢的作家,她对文字的把控能力在青年作家里是数一数二的,甚至超过了很多所谓的已经成名的作家。因为有任晓雯这样的作家存在,中国当下的文学有了希望,开始朝好的方向发生一些潜移默化的改变。八十年代之前我们的文学受到革命叙事的影响,完全是政治的附属品。而八十年代之后,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之下,中国的主流文学又穿上了洋装。即使是当时火热的寻根文学,我们现在回头去看的时候,会发现其叙事方式依然是西方式的。虽然美名曰“寻根”,但离中国的文学传统依然很远。近代以来国家的积贫积弱造成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自信也荡然无存,我们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所传承下来的文学积淀全部被抛弃了。所幸的是过去几十年有沈从文、汪曾祺、阿城这样的遗珠,如今又有任晓雯这样的后起之秀。这才是中国的文脉,虽然断断续续,但不曾死绝。这几年我读任晓雯的书,感觉非常欣喜。从最开始的《岛上》到最近的《好人宋没用》,可以明显看到她文学追求的清晰脉络。我认为,任晓雯逐渐回归了中国的文学传统,并且已经发掘到中国文字的奥秘,她的语言精炼、老道,几近白描,但是充满韵律。拿她最近的作品《好人宋没用》的开篇来举例:

宋梅用,本名“没用”。当她两岁,逢了大荒年。全家被饥饿赶逐,从阜宁摇着艒艒船,经由运河,停在苏州河畔。起先住在船里,船身开裂,就上岸来。捡几根毛竹,烤成“弓”形,搭起“滚地龙”。帆篷为顶,草苫作门,地上铺一层稻草棉絮。外头落雨,里头跟着泥泞。母亲让孩子们捡拾芦苇、麻袋、碎砖、木板、铁皮,和了泥巴,反复修葺棚顶。

这样的文字是克制的、平静的,并且精确的,没有一个字的多余,简直可以当成诗来读。过去我们习惯了各种革命腔、翻译腔,语感也被破坏掉了。就好像一个人吃惯了辣的、咸的、重口味的食物,慢慢就失去了品味食材原有鲜味的本能。任晓雯是中国文坛出现的一个惊喜,在文学普遍边缘化的今天,我对中国的文学反倒充满信心。因为大众化的东西往往被庸俗审美绑架,不得不作出各种妥协,而文学真的小众化了,反倒不会让人产生这种担忧。

回到《阳台上》这部电影和原著小说,小说算不上任晓雯最成熟的作品,篇幅也比较短。通过拆迁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却可以反映出任晓雯的写作特点和写作功力。任晓雯善于写小人物,尤其是表面上看起来不名一文的小人物。她的长篇小说《生活,如此而已》的主角是一个不但不漂亮,工作、爱情还全部失败的普通女孩。《好人宋没用》的主角是在时间里挣扎求生、操劳一辈子的普通女性。想从任晓雯的书里看到什么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起伏跌宕的人生历程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她好像只写“小”说,并且在刻意追求故事的平淡和语言的凝练。这篇小说写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无所事事的青年张英雄家里面临拆迁,父亲在和拆迁工作人员陆志强发生争执后突发心脏病离世。想要复仇的张英雄一直跟踪陆志强,找到了陆的家,并且在长期监视陆家情况的过程中,对陆志强的智障女儿产生复杂的情感。后来张英雄认识到陆志强也只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最终放弃了自己的复仇计划。

拆迁是前几年社会新闻最常出现的内容,是这个时代矛盾累积、爆发的一个缩影。任晓雯选取这样的题材,却把故事写得很小。看似冷峻的笔触,其实充满了人文关怀。对被时代大潮裹挟前行的个体来说,每一个人的选择有限。无论是被拆迁的张英雄一家,还是拆迁工作人员陆志强,他们不全然是恶,只是恶的一环。张英雄的父亲只是想多得一些补偿款,重新买一套哪怕偏远一点的房子,继续过“老酒咪咪”的日子。陆志强一家也住在破旧的单元楼里,等待着拆迁。小人物的痛苦挣扎才是这个时代光鲜靓丽外表下的真实面目。任晓雯没有无限放大个体的悲惨遭遇,也没有编织激烈的抗争,因为我们多数人在面对生活的时候本来就不温不火,顶多发几句牢骚。

电影几乎还原了小说的文本内容,甚至比小说本身还要丰富。但这个故事的体量和复杂程度并不足以撑起一部电影的长度。所以我看完原著的时候觉得非常精彩,余韵悠长,看完电影却有一点寡淡无味的感觉。考虑到张英雄和沈重这两个出彩的角色,还有出品人周冬雨亲自上阵,终于奉献出一次不那么咋呼的演出,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当然最值得看的还是任晓雯的原著小说。

5个评论

    1. 有感而发才写点东西,也不追求访问量什么的,有人看更好,没人看也行,哈哈。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