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车的末日

滴滴把顺风车业务取消了,对我这样一个顺风车的忠实用户来说,这不是个好消息。顺风车比专车要便宜不少,去车站、机场这种中长距离的地方,顺风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我遇到的顺风车司机几乎都是年轻的上班族,他们在下班的路上顺便拉个人,赚一点外快。印象最深的一个车主很健谈,路上我们聊得很开心,本来讲好要加一点高速费,最后竟然没跟我要。我学过概率与统计,也明白如果仅我个人的感受就说滴滴顺风车是好的,这样的肯定在统计学上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样本只有我孤零零的一个。

前几年共享经济风起云涌,从汽车到单车,再到充电宝、雨伞之类都可以共享,一时间让人感觉都有几分荒诞。风潮褪去,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汽车领域活了下来并且过得比较好的只有滴滴了。可它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却没有自己宣称的那么具有革命性。除了从传统出租车公司那里分了一杯羹,可以实现移动互联网约车之外,滴滴并没有多少特别之处。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看做一个互联网化的出租车公司。没有一辆车,只提供区区一个平台就肆意抽成,互联网时代资本的嗜血程度并不弱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我唯一认同滴滴的地方就是它还有顺风车的业务,虽然业务量不足总业务量的5%,但是它同共享精神是最契合的,也最有希望用来解决城市里的交通拥堵。

根据多年前一项粗略的统计数据,城市道路上小汽车的空载率在70%左右,也就是说一多半的汽车上只坐了司机一个人,这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严重浪费。如果在城市里人们可以实现便捷地拼车,搭乘顺风车,这对于缓解交通压力,降低能源消耗会有很大的帮助。像Uber一开始也是从这种思路发展起来的。可惜到了中国,这样的共享经济摇身一变就成了网约车,所谓的滴滴专车、快车和传统的出租车没有任何本质上区别。唯一和共享经济沾点边的顺风车如今也在社会压力之下关停了。

我并非在为那些杀人犯、强奸犯辩解,也不否认有不少的司机开顺风车时还怀有一些赚钱之外的不良目的。我只是觉得一个有商业前景,有社会价值的业务就这么取消了让人有点惋惜。滴滴当然有错,它在车主资料的审核上不够严格,管理上存在太多漏洞,应急情况下对客户没有服务精神。但这些问题完全可以解决,我们的政府在对网约车的监管上完全可以更用力一点,比如把网约车系统接入公安系统,实现对网约车路径的实时监控,这些在技术上并没有什么难度。像现在这种动辄就关停业务的解决方法并不是壮士断腕,而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滴滴归根到底只是一个平台,真正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还是个人。我们谴责滴滴的唯利是图,或者批评受害者衣着暴漏,没有自我保护的意识,这些都是本末倒置。在大规模的城镇化,无奈的经济转型之下,社会会制造出大量的流民,他们没有稳定的、正当的职业,没有像样的文化资源、精神生活。这样的群体越大对一个国家来说越危险。如果任由这一类人在底层浮沉,到最后被影响的将不仅仅是社会治安。

6个评论

  1. 滴滴的顺风车最大的问题是一直有着暧昧的属性,这。。。很容易让流动的。。。人。。。想歪啊~

    1. 这些都是通过治理能给解决的,企业自我管理有问题的时候,政府监管不应该缺席。

  2. 我这小县城,没有滴滴,但是我下载过滴滴,看了下价格,感觉顺风车也很贵啊,专车就更别说了。我这流行顺风车群,很多人在县城上班,但是房子在市里,每天来回跑,就在群里发消息顺路带人,路程大概70公里,一个人20元,算下来差不多就是补贴下油钱,感觉这才叫顺风车。

    1. 滴滴顺风车比快车、专车便宜不少呢,我倒是经常坐。人群少的话,微信群联系也挺方便。人群大的话,还是要有滴滴这样的大点的平台。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