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团长我的团》这部电视剧以前只看过一个开头,最近才集中看完。印象最深的就数迷龙那首东北小曲“你要让我来,谁他妈不愿意来,哪个犊子才不愿意来”,简直余音绕梁。当然小醉的四川话也很好,脆生生的,怎么听都不厌,我几乎每集都盼着她出场。
中国每年都出很多抗日剧,基本上打开电视随便一个台就能看到。虽然好多被冠以神剧的美名,鬼扯得以至于官媒都看不下去,但影视公司照拍不误,电视台照播不误。说明即使神剧还是有很多受众,嘻嘻哈哈打鬼子才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你真严肃起来还没几个人愿意看呢。这部剧就吃了这个亏,因为它是少有的把日本人当作强大对手来表现的电视剧。不止如此,一群穿得破破烂烂的炮灰反倒成了主角,和我们过去习惯的英雄形象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仔细想一想,我们以前看过的战争场景完全真实吗?那种手举炸药包炸碉堡,用胸膛堵机枪眼的英雄固然存在,但是普通人呢?我们都没有见过战争中的普通人。他们面对死亡会恐惧,会沉沦,会不知所措,甚至会为恶,这些都是人类最正常不过的情感,不过在文艺作品里很少能够看到。现在很多电影、电视剧的战争场景拍得很好,有一点大片的感觉,可是那种类似一梭子弹放倒一排人的镜头并没有让人觉得战争有多残酷。因为我感受不到他们的呼吸心跳,听不到他们的呐喊,换句话来说,我没办法认为他们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个体。战场上义无反顾地杀敌,这是面对危难时整个民族应有的气质,但是否也允许个人有一丁点懦弱和挣扎的权力?
《团长》一直在探讨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日本人的打法如此死板,我们还是节节败退,从东北一直退到西南。这是个复杂的问题,通过电视剧的情节本身,我们可以找到一部分答案。像龙文章这样的人,他愿意打仗,甚至痴迷于打仗,可如果没有虞啸卿的庇护,恐怕在他为令不从,从怒江对岸撤回来的时候就被杀头了。像虞啸卿这样的人,他为了一个作战计划,每天睡不够四个小时,但他的屡次升迁靠的不是这些,而是因为上面有个好爹,身边一个谙熟政治的唐基。你会认为这样的能人就应该让他们放手一搏,事实上他们还是要被一些政治力量牵绊、掣肘,根本做不到不顾一切前进。因为总有一部分人在扯后腿,苦口婆心地说“大局为重”,而他那个大局说到底还是个人考量,与国家民族无干。唐基明明白白告诉虞啸卿,风波亭就在南天门上,想做岳飞你就去吧。看看,军人尚且不能纯粹地打仗,这个国家虽然拥众四万万,又哪里有不节节败退的道理?过去几十年了,细究起来,我们还是没什么长进。直到今天,在任何一个集体里都是玩权谋的胜过做事的,而且还要极力杯葛那些做事的。这种文化浸润出来的人,要么思虑深重,常常要顾忌很多无关的东西,要么鼠目寸光,囿于当下的利益,没有长远目标。这样一来,事情就不再是它本来该有的样子了。
哎,这部电视剧也是折射出抗日为啥是那么多年的原因之一了~= =
官僚主义,政治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