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

我的Google Reader里订阅的为数不多的博客里有韩寒的,对于眼光还算挑剔的我来说,这充分说明了对韩寒的喜爱。虽然他对很多事件的评论有过激的成分,但读他的文字总是让人激动,让人快乐,他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是一种调皮的智慧,如果韩寒背后真的有一个团队,那么我也要表达一下我的敬意。对于方舟子,我读过他在报纸上的专栏,知道他打假,并且坚决反对中医。这些于我来说,无关紧要,或者根本不重要,所以方舟子只是我知道的一个人物,没有所谓的喜爱,也没有讨厌。在此说明了长期以来我自己对这两个人的观感,接下来的观点可能多多少少会受此影响。

为什么要质疑韩寒?方舟子说,“如果韩寒是包装出来的,他在十几年前根本不是少年天才,东西是别人替他写的。那就把神话给打破了,是大骗局,愚弄全国人民十几年,毒害了那么多青少年。很多人觉得他是天才,可以过很好,觉得没必要好好读书,好好读书没有用,包括很多粉丝去我微博上,不看内容张口就骂。我要把人造偶像给打破,如果假的根本不要维护。另外,这还涉及到欺骗的问题,大家之所买《三重门》,是因为那是少年天才写的,其实文章很平庸的,如果是成年人根本出版不了。这是欺骗消费者问题。”这么伟大的意义的只是建立在韩寒在造假这个假设的基础之上。问题是方舟子现在证实不了自己的这个假设,只能做所谓的推论。除非韩寒自己承认有人代笔,韩寒的爸爸,或者韩寒背后的团队出来承认给韩寒代笔,否则方舟子永远也证实不了这个假设。

这些质疑是不是有道理?现在倒韩派主要的观点有两种。第一,《三重门》里旁征博引,各种文史知识不可能是一个中学生所具备的。这点不值得回应。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天才,不是所有的中学生的智商和知识储备都在大家认为的中学生的水平上,应试教育也不是天网恢恢,总会也有侥幸逃脱残害的。第二种观点是,文风可以模仿,但生活阅历和时代背景是没法模仿的,是不知不觉流露出来的,韩寒的很多作品给人的感觉写的不是九十年代,而像是他爸爸年轻时的年代。这种观点也是很没意思的,现代社会里文史作品和影视作品的完备足以让一个愿意了解任何时代的人对任何时代有一个比较正确、完整的认识。我甚至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对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认识可能超过不少经历过那些年代的人,虽然我是1987年出生的。当然韩寒还有可能是假的,但以上的两种观点是完全证明不了的。

韩寒是不是反应过激了?现在有一种看法是,你韩寒如果是清白的,为什么要那么气急败坏?又是两千万悬赏,又是法院起诉的,必定是心里有鬼。这完全是狗屁逻辑的一种。对于有一类人来说,名誉和清白在被玷污的时候,必须去自证的,真理不辩也不会明的。关键是很多时候,一个人能够很难轻易地证明自己,否则韩寒也不会这么激动。假如韩寒是假的,那么为了维持谎言,他肯定会强烈地回应。假如韩寒是真的,为了洗刷冤屈,他也肯定会强烈地回应。哪有挑了别人理,还要求别人回应的时候不能激动的道理呢?如果你在大街上被人当众骂作“龟儿子”,你能够做到平静地说“我爸爸是人类“,然后扭头乐呵呵地走开吗?

这场争论注定是一场闹剧,方舟子没办法让人完全信服,韩寒也无法让人完全信服。有人演绎闹剧,有人观看闹剧,演员和观众都有了,演过之后,看过之后应该做的就是遗忘。不管韩寒和方舟子谁对谁错,在今后的日子里这俩人还是会在人们的视野里蹦蹦跳跳,这是人家的生存方式,然而我们是无法以围观为生的。

P.S.我在凌晨写日志只是因为失眠,并不是为了证明我像韩寒那样精力过人,呵呵。

2个评论

评论已关闭。